韩国总统李在明拒绝中国"9·3"抗战胜利阅兵邀请,转而密集访问美日两国,引发外交地震。 韩方直言拒绝理由:"未先访美便赴华,有损韩美同盟"。
这一决定背后是美国的强力施压,白宫提前半个月敲定访美日程,私下警告"若李在明先访华,将加征韩国钢铁汽车关税"。 为平衡对华关系,韩方仅派国会议长禹元植代行出席阅兵。
李在明的行程设计暴露战略倾向:他打破韩国总统传统上"先访美再访日"的惯例,逆序安排8月23日访日、24日访美,强化美日韩三边协同。
美日会谈议题直戳中国敏感点:韩美聚焦半导体联盟、造船业合作及关键矿产"去中国化";韩日则推进军事情报共享,目标构建"东北亚小北约"。 尽管李在明曾称"韩国半导体63%依赖中国",但实际行动却加速切割产业链。
李在明访美的核心议程是深化韩美军事捆绑。 双方重点协商"延伸威慑"(即美国对韩提供核保护伞)、驻韩美军费用分摊及台海问题立场。
美方在会谈前已新增31架F-16战机部署韩国,作战目标从"防朝鲜"转向"围堵中国"。 韩国战时指挥权仍由美军掌控,李在明虽曾调侃"除非外星人入侵才协防台湾",但在美方压力下被迫改口"台海与韩国无关",随即遭特朗普关税报复,暴露安全自主权缺失。
对日合作同样剑指中国。 李在明与日本首相石破茂重点恢复《军事情报保护协定》(GSOMIA),建立导弹预警数据共享链。
尽管李在明2016年曾痛斥日本为"军事上的敌人",并绝食抗议历史问题,但此次会谈仅象征性提及"原则性回应历史争议",重点推进防务合作。 日本趁机在冲绳部署新型导弹,形成对华战略包围圈。
经济议题显露"去中国化"意图。 韩美宣布组建半导体技术联盟,韩国承诺向美投资1500亿美元重建造船业,直接挑战中国造船霸权。
在关键矿产领域,两国计划建立稀土、锂矿供应链,减少对中国依赖。 讽刺的是,为换取美方关税优惠,韩国单方面对美开放"零关税"市场,却承受美国维持15%钢铁汽车关税,这导致现代汽车年利润暴跌12亿美元,中小车企陷入倒闭潮。
国内民意强烈反弹。 首尔街头出现"反对3500亿卖国协议"的示威标语,民众怒斥对美投资损害民生。 韩国通胀率已飙至9%,青年失业率创新高,要求政府优先解决经济而非地缘博弈。
外交混乱同步爆发:韩外长赵显儡宣称"中国威胁论"引发中方不满,总统室紧急灭火,暴露政策协调失灵。
中美双重挤压让韩国陷入战略困局。 中国占韩国出口28%(超美日总和),但李在明为迎合美国,放任右翼团体在中国驻韩使馆前激进示威,还邀请台湾当局官员参加官方会议。
中方虽未直接批评,但延迟稀土出口审批,精准打击韩半导体生产线。 同时朝鲜宣布"朝韩已是敌对关系",拒绝李在明的APEC峰会邀请,转而与俄加强军火贸易,年赚55亿美元,削弱韩国缓和半岛局势的努力。
军事捆绑持续升级。 美日韩计划2026年举行首次联合核演习,建立实时导弹预警链。 三国海军在黄海开展反潜演练,美国核潜艇停靠釜山港,这些动作被朝方视为"核挑衅"。
李在明试图以"经济靠中、安全靠美"走钢丝,却遭朝鲜试射导弹警告,半岛局势不降反升。
经济依赖与安全选边的矛盾无法调和。 韩国锂、稀土等60%原材料进口依赖中国,半导体对华出口占比高达63%。
但李在明政府选择配合美国芯片禁令,限制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,导致韩国存储芯片在华份额骤降。 中方则加速推动RCEP扩容,吸引日企扩大对华投资,分化美日韩经济协同。
配资首选门户网站,开户配资平台,炒股配资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