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维·格罗斯:探索自然基本法则的物理学家
第一章童年与早期教育:在多元文化中成长
戴维·格罗斯(David Jonathan Gross)于1941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。他的祖父母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,父亲伯特兰·迈耶(Bertram Meyer)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专业,曾协助起草1946年《就业法案》,后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助理;母亲诺拉(Nora)出生于乌克兰,毕业于巴纳德学院化学系,但因大萧条时期经济压力未从事科研工作。格罗斯是家中长子,下有三个弟弟,家庭环境充满了知识氛围和学术讨论。
童年时期,格罗斯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中产阶级社区长大。父亲的政治经济学背景使家庭晚餐常围绕社会正义与政策展开,母亲则通过阅读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。11岁时,他为父亲的著作《立法斗争:社会斗争研究》校对文稿,每页获得10美分报酬,这段经历培养了他严谨的文字表达能力。13岁时,他随父亲迁居以色列耶路撒冷,进入希伯来大学附属中学学习。尽管初到以色列面临语言障碍,但当地缺乏电视等娱乐设施,促使他沉迷阅读,尤其对爱因斯坦的《物理学的进化》产生浓厚兴趣。他在自述中回忆:“这本书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对宇宙规律探索的痴迷。”
展开剩余69%第二章大学与博士时期:从S矩阵理论到新的研究方向
1962年,格罗斯获得希伯来大学物理学与数学双学士学位。随后,他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,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·丘(Geoffrey Chew),研究强相互作用的S矩阵理论。S矩阵理论是当时描述强相互作用的主流方法,但格罗斯逐渐发现其局限性。他在博士论文中尝试改进该理论,但最终因对传统框架的质疑而转向新的研究方向。
1966年,格罗斯在哈佛大学研究员协会(Society of Fellows)担任初级研究员,与柯蒂斯·卡伦(Curtis Callan)合作探索量子场论。在此期间,他开始关注量子色动力学(QCD)的早期思想,并尝试解决夸克禁闭问题。1969年,他加入普林斯顿大学任助理教授,两年后晋升为教授。在普林斯顿,他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,并开始系统性地研究强相互作用理论。
第三章渐近自由理论的诞生:与维尔切克的合作
1972年,格罗斯在普林斯顿大学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合作者——他的首位研究生弗兰克·维尔切克(Frank Wilczek)。当时,粒子物理学界正面临一个重大谜题:实验发现质子、中子等强子内部存在更基本的粒子——夸克,但夸克却无法被分离出来。传统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,格罗斯与维尔切克决定挑战这一难题。
他们的研究始于对量子色动力学(QCD)的探索。格罗斯提出,强相互作用力可能随着夸克间距的变化而改变:当夸克距离很近时,相互作用力较弱;而当距离增大时,作用力增强,导致夸克被“囚禁”。维尔切克通过数学计算验证了这一猜想,并引入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来描述这一现象。1973年,两人在《物理评论快报》发表论文《渐近自由与量子色动力学的真空结构》,正式提出渐近自由理论。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夸克禁闭现象,还为量子色动力学(QCD)奠定了基础。
第四章诺贝尔奖与学术认可
渐近自由理论的提出是粒子物理学的一个重大突破。1970年代后期,随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(CERN)和美国费米实验室的实验数据积累,渐近自由理论得到了实验验证。1974年,格罗斯与维尔切克进一步预言了夸克质量与禁闭能的关系,并推导出QCD的拉格朗日量形式。
2004年,格罗斯与维尔切克、休·波利策(Hugh Politzer)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。评委会特别指出:“他们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层的对称性,为理解物质基本结构铺平了道路。”颁奖典礼上,格罗斯致辞:“这是对年轻科学家勇气与创造力的礼赞。维尔切克和我曾连续数月争论到深夜,正是这种无畏的探索精神最终引领我们成功。”
第五章学术传承与国际合作
格罗斯不仅在理论物理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,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。他的学生包括1990年菲尔兹奖得主爱德华·威滕(Edward Witten)和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·维尔切克。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立的“理论物理研讨班”成为人才培养的典范,吸引了全球顶尖学者参与。
2005年,格罗斯出任中国科学院“爱因斯坦讲座教授”,并促成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成立。他多次访问中国,在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高校作学术报告,推动中美理论物理合作。2011年,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。
第六章当前研究与未来展望
近年来,格罗斯继续活跃在理论物理前沿,关注量子引力与弦理论的统一问题。2023年,他在杭州李政道研究所提出:“量子色动力学与弦理论的结合,可能是统一四种基本力的新方向。”他还强调,基础研究必须保持开放思维,勇于挑战传统观念。
发布于:甘肃省配资首选门户网站,开户配资平台,炒股配资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